咸宁市作协主席李专的长篇散文《幕阜长歌》研讨会在汉举行

来源:楚华看点     时间:2022-10-20 19:58:01    浏览量:
分享到:

本网咸宁讯;(成丽 华文高)10月15日,由湖北省作协文学评论委员会和咸宁市文联主办的李专长篇散文《幕阜长歌》作品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省作协主席李修文、党组书记文坤斗、副主席江清和、秘书长沈小群,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尹志勇、副社长阳继波,华中师范大学博导晓苏,长江文艺原社长刘益善,武汉大学博导樊星,省评协驻会副主席李建华,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鄢维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陈国和,省作协文学院院长胡翔,湖北日报东湖副刊主编熊唤军,省文联文学院院长蔡家园,省作协办公室主任昌灯军、创研部副主任谢铮,以及咸宁市文联主席刘智毅、副主席丁敬文、李忠军,湖北日报、极目新闻媒体记者等3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

研讨会由省作协副主席耿瑞华主持。

研讨会上,晓苏、刘益善、樊星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对《幕阜长歌》进行了深入研讨。

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文坤斗致辞说:咸宁历史文化丰厚,文化积淀深厚,有着以铜鼓为代表的商周青铜文化,以赤壁之战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为代表的革命文化,有着以温泉、九宫山、陆水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更有着以叙事长诗《钟九闹漕》、《双合莲》为代表的民间长歌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咸宁不仅是享誉全国的温泉之乡、茶叶之乡、桂花之乡、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还是湖北的文学重镇。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咸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咸宁市文联、咸宁市作协和咸宁市作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作家心怀国之大者,把近“香城泉都”的山乡巨变写进书里、刻在纸上、咏成诗篇,展现了咸宁的历史和人文,彰显了当下的生活和时代风貌,为湖北文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咸宁的力量。

       文坤斗强调,《幕阜长歌》是湖北省作协第二届“家乡书”长篇散文扶持项目结出的硕果。书中凝结着作者李专多年来钩沉索隐、披沙沥金的艰辛,展现了咸宁长歌文化波澜壮阔、瑰丽神奇的魅力,流露出了作者真挚的民间关怀和浓郁的人文情怀。今天我们举办研讨会就是让大家品鉴《幕阜长歌》的艺术之美、文化之韵、构思之巧、创作之精,进一步宣传推介咸宁作家、咸宁作品。

       刘智毅发言:李专知难而上,用心用情把《幕阜长歌》这本散文集写出来,我很敬佩!这是咸宁文艺工作的成果,我们非常重视李专的创作成果。《幕阜长歌》将咸宁的一些原生态的美带给了读者,美里折射了很多给人思考的东西。

       尹志勇发言:《幕阜长歌》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写歌人、传歌人、收集者、研究者的故事,全景展现了长歌创作、传唱及研究的相关历史,生动表现了长歌对鄂南地区人民精神的滋养,揭示了长歌中所蕴含的民间智慧和文化价值,是一曲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赞歌。对鄂南地区具有重要价值的民俗进行了挖掘,是一部优秀的具有深厚文化地域价值的作品。

江清和发言:这本书的选材非常好。内容很丰富,非常有价值。全书20万字,让我读到了一个人、一群人、一方水土、一种文化。

李专是一位有文化眼光、有文化情怀和文化担当的人。他认真的态度、厚积薄发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全省的作家学习。

       晓苏:《幕阜长歌》是一部集地域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于一体的集大成之作,在咸宁的文化史上、文学史上特别是民间文艺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很多细节,非常生动、传神、让人过目难忘,这个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我是非常看好的。

       刘益善:李专这本书的意义在哪?它有一个史学意义,它基本上是在把鄂南民间文学史写出来了,民间文学史应该是中国文学史或者是鄂南文学史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有史的价值,它有史料价值。李专把整个鄂南的山川、河流、人民的风俗习惯在成书的过程中都写了,在场感很强,这本书也给我们提供了研究鄂南风俗学方面的意义。

       樊星:这本书应该说是湖北近年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也是咸宁长歌一个带有研究性质、带有文学性质的一部通俗易懂,又能够给人很多知识的书,一本很深厚的书。

       蔡家园:李专是一个有文化眼光、有文化情怀、文化担当和文化追求的人,在文学之路上艰辛的探索和不断的提升。这部作品应该可以视为他的代表作,作为一个作家来讲要找到自己写作的园地,我觉得李专是慢慢找到了他的园地了。既是为长歌立传,也是为他的家乡立传,鄂南这块土地确实有它独特的文化底蕴,有很多东西值得挖掘,我觉得李专再继续写下去,将来可能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做成自己的一个名片。

       这本书有三个特点:一是厚重,二是鲜活,三是质朴。它是一部为长歌立传、追寻长歌魂之作。李专有自己的语言追求,就是质朴、简约、有味,他是周作人这种散文风格和路子,看似很朴拙、平淡,其实朴而不拙、简而不干,他的文字中有一种余味,有一种余韵,看似平淡的语言其实很有味道,也体现了一个作者对自己语言风格刻意的塑造。

李建华:他的散文是一曲对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回眸致敬的深情赞歌,充满了中国乡愁式的浓浓温情,融史实趣事于一体,唤醒人们对农耕文明的记忆,感知农耕文明的魅力,具有强烈的文化内生意识和文化精神,同时就美学风格而言从容、朴实、内敛。我觉得李专的散文基本上可以恒定保持这样的状态。

鄢维新:《幕阜长歌》这本书是用作家文学的语言去描写民间文艺的传承人、守望者。写的是泥腿子、穿草鞋的人,但我感觉他是打着赤脚去写的,因为钻研得很深,而且写的过程中是带着一种学者的认真态度,有学术的信服度,这是我所看到的写民俗散文里面比较好的一部作品。该书是研究咸宁叙事长歌非读不可的背景材料,而且在民间散文创作上提供了一个样本。

       陈国和:全文非常有节奏性,明显感觉到有情节、有高潮、有尾声,有读小说的感觉,把文学性和音乐性表达出来了。可以说《幕阜长歌》是一部地方风物的大百科全书,集成了李专散文地方志书写的风格,从历史和现实双重的角度借助风景的诗学写出了地方的特殊感和神秘感,写出了咸宁文化的丰富性和厚重感。它是一部地方的风物志、人物志,从它的文学价值和创造性来说,我觉得它将小说和散文的文体进行了融合,在诗和物之间为我们读者、为湖北的文坛提供了一个厚实的非虚构的散文。

       胡翔:我觉得这本书的文体是开放式的,形式貌似严密完整,看起来很严密完整,这本书作为一种跨文体的创作实践,李专达到了他的预期目的。书中的四个板块,每一个单篇都是李专式的散文,他的散文非常有辨识度的,是李专式的散文,文风是很平实敦厚的,杂糅了新闻、报告文学、文史杂记、田野调查报告等多种文体元素。作者不是作为第三者、旁观者或者一个单纯的写作者出现,李专是介入式的写作,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自己也是书写的对象。他本人也是传播人中的一员,这个非常难得,将散落幕阜群山中的民间长歌瑰宝收藏、打理,让它们擦去时间和草莽的灰尘,重现光芒,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标识。

 

       熊唤军:《幕阜长歌》有很厚重的文化价值,这本书的文学性很强。言之有物、行而有序。这个题材已经超越了咸宁这个地域,我们在认定这本书价值的时候不能仅仅从地方的地域文化这个角度来看,要把它上升到一种超越地方的成果性的眼光来看,将来作为一个民间文学的个案来研究近代的叙事长诗,相关的学者和专家肯定绕不过专主席这本书。

我觉得这本书的体例和结构、脉络是比较成功的。写出了《幕阜长歌》在全国的地位和学术上、文学上的高度。 人物的书写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他的传奇性,有自己的独门秘籍。

       阳继波: 关于民间文学、民间文艺的书写,我觉得它极大地丰富了长江出版社在这个出版领域。这个稿子我是三审,我却是逐字逐句地看完的。在场感和贴地的写作,时不时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目光和炙热的情感,我感觉到了作者带着我们游走在幕阜山中,然后看到一个一个的人物和命运,确实让人读出了命运感,包括长歌的命运。

       耿瑞华:李专在咸宁文联和作协工作期间对长歌是一往情深,《幕阜长歌》的创作和出版可谓是他历经数年披肝沥胆,对长歌和长歌人的倾情书写和真情的奉献。

李专坦言:今天是我的第三次作品研讨会,是规格最高的一次,有这么多尊敬的领导和名师大家出席,我感到无比的荣耀。每次研讨会都是有收获的,我的主观努力之外的客观价值存在,被老师们发掘出来,当然令人我惊喜。我努力为之却无法达到的境界,老师们给我指出,我同样也能闻过则喜。

我要特别感谢省作协“家乡书”长篇散文项目!过去多年的业余创作,我写的都是千字文,“家乡书”项目让我突然找到了文本样式和书写内容。我的中长期写作计划就是鄂南家乡书,今年在写《路自通山》,准备明年写《赤壁风兮》,然后一本一本地写下去。

       李修文从创作态度、创作方法、创作成就上对李专进行了肯定:这次李专长篇散文《幕阜长歌》的作品研讨会,我个人觉得既是李专个人创作生涯中的重要收获,也是湖北“家乡书”散文创作等省作协的一系列重点扶持活动的重要收获。李专所处的咸宁市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于2016年命名的全国唯一的“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民间蕴含着丰富的长歌资源。李专深情书写了长歌对人民群众精神的滋养,通过对走在人民群众之中、站在长歌保护第一线的基层民间文艺工作者的细致刻画,生动展示了咸宁叙事长歌的历史全貌、主要内容、传唱形式,以及与这片土地上人们生产生活血脉相依的关系,既是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丰富,也是一曲关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赞歌。

       对于李专的创作,从总体印象而言,值得推举。他的创作态度,亲近传统、亲近民间、亲近山野。秉持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长歌的热诚,扎扎实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辛勤创作,在当代文学创作如何扎根传统文化、如何汲取艺术养分方面,做出了良好的示范。第二,在创作方法上,李专以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掌握了厚实的创作素材。他花费几年时间深入通山、崇阳、通城、咸安、赤壁、嘉鱼6县市、几十个乡镇、数十个村组,深入史了解长歌的创作历史,仔细研读长歌文本,大量采访长歌写歌人、传歌人、收集者和研究者,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全面描绘了长歌创作、流传、保护、研究的历程,道尽了其中的苦辛甘甜。在掌握了扎实、丰富的创作素材的基础上,为成百上千、默默无闻的民间文化人、民间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守望者树了碑立了传。

       第三,在创作成就上,《幕阜长歌》写出了人物的性格命运及民间长歌人的心灵秘史和旷世才华,描述了长歌对鄂南人民的精神滋养,带着鄂南泥土芬芳的《梁祝》是一代代农村妇女的精神寄托,至于《双合莲》更是多种形式传唱,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还记述了长歌与时俱进地介入当下群众生活的故事,革命长歌在红色纪念日里经久不衰地上演,极具乡土气息的长歌常常在旅游景点唱响,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靓丽风景。整部作品语言简洁干净,写人叙事举重若轻,通过对心灵世界的揭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还原了一种“民间文化生态”。

       李专的长篇散文《幕阜长歌》是第二届“家乡书”首部出版的作品。“家乡书”是省作协的一个长篇散文创作扶持项目,目前进展到第二届了,其基本思路是集中优势创作资源,发掘本土文化内涵,鼓励本省优秀作家参与本土重点题材的创作,以一种地方色彩鲜明的非虚构文学文本,让更多读者了解湖北城乡的历史文化及现代化建设成就。

      这个计划要求作家深入基层、驻点采访写作,围绕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写发展成就,写先进典型,但同时也要写好山水、写好田园、写好乡土、写好乡愁,更要写好文化根脉、文化情怀和田园韵味。李专的长篇散文《幕阜长歌》作为省作协第二届“家乡书”首部出版的作品,为这个项目开了好头,也更希望湖北作家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一乡一部书,一书一乡愁”持续写下去。可以想见,当全省所有市州县区的家乡散文全覆盖,将构成一部宏大的湖北城乡面貌变迁史,一幅悠远流长的荆楚乡土文化的全景图,不仅具有文学史价值,还将具备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学术价值,成为文学服务于社会的有力载体,也一定会为湖北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耿瑞华总结说:各位领导和专家围绕李专长篇散文《幕阜长歌》探讨了作品的文学、文化和艺术等诸多方面的价值,提出了很多富有针对性、建设性、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可谓是真知灼见。这些建议和意见我认为不仅对李专今后的创作是大有裨益,对我们指导全省作家创作也大有帮助。

 

上一篇:咸安:70余名企业英才情定“七夕”鹊桥会

下一篇:志愿情怀让爱传递爱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