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游陕西

来源:楚华看点     时间:2025-06-30 20:13:47    浏览量:
分享到:

  陕西,古称三秦地,历史上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建都史达1100余年,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特别是在书本或是电视里看到古老的黄帝陵、神秘的兵马俑、繁华的长安街、雄伟的壶口瀑布、神圣的延安窑洞,时而浮现在眼前,多年来一直期盼着一睹它的风采。

  2025年5月9日,县两协会(反邪教协会、安置帮教协会)的同仁们终于踏上了游览陕西的行程。天刚亮,我们拼团大班车从县城出发,上高速,经随州、襄阳、十堰,入陕西山阳、商洛、蓝田,一路行程一路歌。傍晚,到达陕西省长安市,我们穿行于市中心大街,观赏钟楼与鼓楼,但见飞檐斗拱、典雅古朴,它们遥相呼应,见证了西安的兴衰变迁,夜幕下,钟鼓楼在灯光的映衬下更加璀璨夺目,成为西安夜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后下榻于长安城楼脚下的悦客来旅馆,旅馆虽不豪华,但整洁舒适,大家养精蓄悦,迎接明天的行程。

  10日6时,吃过早点,我们轻装出发,10时到达了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这是轩辕黄帝的陵寝之地,也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越过轩辕桥,桥下湖水如镜。垂柳倒映。抬望眼,四面环山如盆地,中间有河水漫流,真可谓“山环水绕”之地,轴线连接桥山主脊与印池,背倚西面向东南,契合中国地理“天倾西北”传统认知。过古桥远远可观八角门楼,沿中轴线拾级而上,但见一重古朴的门楼,门眉上为“轩辕庙”,气势恢宏,古朴庄重,入内是大院,被面前的一株巨柏惊了眼,地围11米树,树高19米,如参天巨伞,相传为轩辕帝亲手所植。距今5000年。它是中华第一柏,还是世界柏树之父,历经风雨沧桑,现在依然巍峨参天、苍劲挺拨、枝繁叶茂。依次有挂甲树等,中华历史从这些古柏也可见一斑。中重有一展厅,存放有孙文、毛泽东、蒋中正、邓小平等名人题字,讲解员一一进行介绍。在左侧碑廊上排列着书法、文化名人的题字,右侧碑廊是历代皇帝祭祀的碑文,多是明清时代的。在挂甲树旁,存放着一块方石,石面上显现一双大脚印,名黄帝脚印,相传为黄帝踩过留下来的。沿台阶而上是“人文初祖”,系供奉黄帝的正殿,殿前有对联“祖功泽百世,宗德润千秋”。内有黄帝浮雕,神龛四周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浩阔的广场上,黄色旗幡飘展,两旁九龙柱耸立。最后一重为公祭大厅,存放有巨鼓、编钟。设有“顶天立地”景观。轩辕帝是第一位古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建造纪念陵是非常必要的。据了解,陵园占地3000多亩。有8万多棵古柏,其中五千年古柏3株,千年古柏3万余株。黄帝统一了天下,编撰了《黄帝内经》,定了中医基础,发明了舟车、指南针、车轮,制定了历法,推动了农业交通的发展,建立了礼仪制度,贡献是巨大的,所以我们都以黄帝为骄傲,以他的子孙为荣。黄帝陵为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了黄帝陵,心中充满了对这位华厦始祖的无比崇敬之情。

  下午,我们开启了黄河壶口大瀑布的行程,壶口距黄帝陵180公里,从黄帝陵往东北一路前行,映入眼帘的是北方特色风景了:较为平坦上的山丘,不时有黄土高坡和窑洞,窑洞前有低矮的小楼房,难见高大树木,也不见肥沃平地。快到目的地时,公路沿着河岸行,同行说这就是黄河,这个季节的黄河水量小,我想象不出,这样的地方能出现个瀑布来。4时,我们终于到达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的黄河边上,但见河床宽阔,走在被洪水泊打过的泥沙、石头上,能感觉到曾经的惊涛泊岸,远远望见,两岸布满了观景的人群,因没桥梁,怎么分两岸而立?导游告诉我们,对岸是山西省临汾市吉县的壶口镇,原来两省之两县共一壶,都有壶口镇,同享大美景带来的旅游效益,趣事加美事。我们随游客前行,来到人流密聚处,但见河水在卡口中形成一个落差,河水纷纷争相而下,在激流的轰鸣声中形成了洪水翻滚、水花四溅、雾气冲天、彩虹相映的宏伟景象,我们这时心灵感到了震惊,纷纷争相拍照,深感不虚此行。据了解,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河面300米,压缩成20到30米宽、每1000立方流水而倾泻,不愧为“千里黄河一壶收”。壶口瀑布现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给它冠上这些头衔是当之无愧的。晚上我们宿于壶口窑洞山庄,但并非窑洞,而是形如窑洞的小宾馆,吃过晚饭,门前响起了陕北民歌,当地村民跳起了地方秧歌舞,一场迎新娘的篝火晚会拉开了序幕,每个观众脸上无不笑容满面。

  11日,6点半出发去延安,延安是令我们神往的地方,小时候喜欢画延安宝塔,唱《南泥塆》,电影中毛泽东等革命前辈在延安窑洞中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的场景时常萦绕在脑际。车子始终在山谷中穿行,没一块好地,没一处水源,让我们无法揣测,部队怎样能在这里立足,当2个小时后抵达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的南泥湾时,颠覆了我们的想法,一条长长的平畈展现于我的眼前,土地被整理得细致而平坦,还有一口口清澈的水塘,真是一片“陕北的好江南”,据说这片肥沃的土地有50多平方公里。1941年,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屯垦,生产自救。到1944年,共开荒种地20多万亩,收获粮食3万余石,养猪5千多头,上缴公粮1万石,这样一来,三五九旅在这里打破日军围剿和国民党封锁就不难理解了。来到了南泥湾,让我们对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南泥湾往北是红色圣地延安,1937年至1947年,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也是总后方。9时,我们来到了杨家岭,见到了党的七大会议大礼堂,说是大礼堂,在今天看来只不过是个小会议厅,据介绍当年参会有700多人,当年应拥挤得水泄不通。保存完好的旧桌椅,呈现出历史的厚重感。不远处有中央领导办公的飞机楼,飞机楼前矮后高,形如飞机,象征着中国革命像飞机由低空飞向蓝天。接着参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旧居、文艺座谈会会址等,游览简朴的窑洞,观看珍贵照片、历史文物。听着讲解员的介绍,让我们对延安岁月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仿佛看到了一代伟人为中华民族谋解放而呕心沥血的身影。在中央办公室旧址里大家齐声高唱《东方红》,抒发我们对伟人的缅怀之情。

  11时我们来到市区,巍峨的宝塔耸立在半山上,周围是相映成趣的树林,在城市的一角,显得格外宁静。有了这处神圣的建筑,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想当年它是中国人民前进的灯塔,在当时国民党、日本鬼子双重封锁下,却有大量热血青年历尽艰难险阻,向着这希望的灯塔走来,在这里接受马列主义熏陶后又奔赴全国各地,把中国革命推向前进。

  中午我们走进枣园。这里曾是党中央的办公地和中央领导的旧址,在一个镌刻着“枣园”的巨石后,是一片广阔的平地,平地上是或稀或密的枣树,绿树成荫、环境清幽。平地中间有作战室,我们仿佛听到了当年指挥前线的“滴、㗳”的电报声。沿石级而上是中央领导的居住窑洞,我们一一参观,了解革命先辈们的往事,对他们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油生出崇高的敬意。

  下午2时,驱车南行返回西安。来到位于雁塔区的大唐不夜城,这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盛唐文化为背景的大型仿唐建筑群步行街。这里行人多得出奇,导游反复强调要人跟人,以防走失。街中是游人如织,两旁是古色古香建筑,在绚丽的灯光下显得富丽堂煌,不时可见精美的雕塑、精彩的表演,还有各种各样的特色美食香味扑鼻,特别是身穿唐装的美女,花枝招展,妩媚动人,漫步在大唐不夜城,让人仿佛穿越时空,领略了大唐盛世的繁华与辉煌。有的人忙着拍照,忘了跟伴,回过神来往前走是默生人,反转后行见的也是默生人,顿生惊慌,只得电话寻找同行。大雁塔高高耸立着,唐僧在向大塔走来,唐僧师徒历尽艰辛西天取经的故事充满了脑际。大唐不夜城真是人多,大唐不夜城真是绚丽壮观,在这里,仿古加靓丽的特色首屈一指,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

  12号,7:30出发前往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参观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秦始皇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寝,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竣工,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世界第八大奇迹”中的兵马俑坑。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1961年,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至今没有挖掘,讲解员解释道,一是秦始皇是第一皇帝,是华厦的祖坟不宜挖,二是里面有大量水银,水银有剧毒挖不得,三是里面有大量奇宝,在当前条件下出露后难以保存。四是技术不足,开挖有难度,我们不忙于挖掘,当作一笔巨额财产留给后人。基于此,为了让我们领略其风采,科学家进行了勘探,采用人工智能还原其面貌,因此我们来到地宫,戴着VR眼镜,刹那间,时空扭曲,我们仿佛进入于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地宫,打开了一道 道 宫门,避开一关关机关,见到了形如现实的大好河山,金壁辉煌的宫殿,长久不熄的夜明珠,繁华的都市,还有保卫皇宫的兵马城墙。飘浮在河面上的秦始皇棺,数不尽的奇珍异宝。今天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全景式、交互式地展现了秦始皇陵的“地下王国”,似乎对皇陵的想象变成了触手可及。

  接着我们前去参观兵马俑,兵马俑多在书本上看到,能见下它的真容是我们多年期盼的事。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讲解员介绍说:1974—1977年在秦始皇陵东1千米处,发掘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三个兵马俑坑。三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一号坑在南,东西长230米,宽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二号坑东西长124米,宽98米,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三号坑占地面积520平方米。共出土武士俑800件,木质战车18辆,陶马100多匹。按兵马俑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件,战车100辆,战马100匹。陶俑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

  我们跟随着游客步入博物馆,只见大厅下的俑坑四周全是观看的游客,连拍照也只能见缝插针,幸好有耳麦可听讲解员介绍。一号坑内,排列整齐的兵马俑伫立坑中,或手持长矛,或紧握弓箭,个个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有的威严庄重,有的沉思凝望,有的则面带微笑。每尊陶俑的发型、服饰乃至手势都不尽相同,无不展现出古代工匠们精湛绝伦。二号坑则像是一座艺术的殿堂,不仅有武士俑,还有骑兵俑、车兵俑等,兵种更为齐全,阵形更为复杂。坑内的陶俑色彩虽历经岁月大多已斑驳脱落,但仍能依稀辨别出当年鲜艳的色泽,让人感叹古人在艺术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三号坑规模较小,却是秦军军事指挥机构的象征,布局严谨,彰显着秦军指挥系统的高效与缜密。

  坑内还有部分兵马俑尚未挖掘,讲解员解释:因为兵马俑本是有颜色的,当它见到空气就褪去了颜色,在不具备保护颜色的条件下只好停止开挖。据说现在德国科学家研究出了保护颜色的技术,看来目睹原色的兵马俑为时不远了。讲解员还讲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如一个年轻的德国人对兵马俑入了迷,回家专门将自己仿扮成兵马俑模样,他来到俑坑边,乘人不备跳进坑内像兵马俑一样站着,人们以为他就是兵马俑,后来被一个外国人发现了,他见到这个兵马俑的眼睛眨了一下,吓得吼了起来:“这个兵马俑活了,我看见他的眼睛动了!”后由工作人员现场检查,才破了此案。至于兵马俑究竟有多少,范围有多大?讲解员说高手不是专家而在民间,当地民间高手说,给他几天时间,能知道兵马俑在地下的四至范围,准确无误。讲解员进一步解释说,这是他们遗传了上辈探宝的经验,又经过自己多年的摸索。主要通过兵马俑与地表的温度,以及阳光照射等因素进行权衡。如下雪天,有兵马俑的地表积雪是不同的。讲解员还说,兵马俑是根据秦朝士兵的身高、面相制成的,就连指纹也不一样,可以说,兵马俑就是士兵的化身。这些故事增添了我们观赏的浓厚兴趣。

  下午1时许,我们来到华夏文旅大剧院观看精彩绝伦的实景演出《驼铃传奇》。全剧以“一带一路”为主线,传播西安最辉煌历史时期的文化传奇,演艺分为《送君千里》、《异国风情》、《华夏盛世》等六幕剧情,讲述西行驼队一路经历火山、雪崩、风沙、大漠等自然险阻以及狼群突袭,九死一生到达罗马帝国,随后满载货物返程,巧遇天降圣水,在亲人的期盼中安然返回。

  表演给人超凡的视觉体验,看台在看完一幕就会旋转,直到六幕剧演完,观众席恰好旋转360度。舞台设计为自由开合的房屋,房屋底盘的舞台机械使用,巧夺天工。驼工们不畏凶险,知难而进,遭遇了火山爆发的自然天灾。火红的岩浆爆裂加上旋转的机械设备,令人赞叹。观看表演,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演出中,有20匹真骆驼和30匹狼同时出现,狼群还从观众中穿行,让人惊慌、震撼、刺激。舞蹈表演时穿插了演员转圈的动作,演员现场空飞,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还有移动的“圆”月。圆月徐徐升起、逐渐移动,高远、润洁、柔和、纯净......给人美感。特别是《祥雨洗尘》一幕中,足有2000吨水营造的巨大瀑布自30米高空飞降而下,气势磅礴,让人十分震爆,将演出推向高潮。这场演出,让我们在视觉和听觉上有了一次全新的享受,也对丝绸之路的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

  看完《驼铃传奇》演出,我们来到永兴坊。这里古色古香,青石板路、灰瓦白墙,洋溢着浓郁的关中风情。街道两旁,林立着各种特色小吃摊和手工艺品店,弥漫着诱人的美食香气和热闹的市井气息。臊子面、肉夹馍、凉皮、甑糕等美食琳瑯满目。精美的剪纸、栩栩如生的面人、古朴的皮影,尽展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让人领略陕西民俗文化的魅力。

  13日,根据计划我们愉悦地返程。

  连日来,我们拜谒了黄帝陵,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观赏了壶口大瀑布,目睹了母亲河的雄伟与壮观;参观了宝塔、窑洞,领教了红色文化的伟大与非凡;游览了长安街,领略了大唐盛世的繁华与骄傲;饱览了兵马俑,感悟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才能;观看了现代演出,震憾了全新的视觉与心灵。五天虽短,但意义非凡,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体验,也是一次精神熏陶与洗礼,更是一次人生感悟的提升与飞跃。

(湖北省作协会员 吴世湖)

 

上一篇:陈灵芝代表:服务群众有温度 点滴小事暖民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